|
电影《缝纫机乐队》摇滚可以老,但吉他不能倒无论在影片里,还是在现实中,大吉他最终都被拆掉了。其实世界容不下大吉他,从来都容不下。 我去过很多城市,国内的、国外的,但我还没见过“大吉他”。Hard Rock门口的装饰不能算,广仁风情街广 场上的也不能算。 “大吉他”代表着一座城市对理想主义飘扬的年代的共同记忆,但即便在那时,理想主义也只存在于部分人的意识里,吉他则夹杂在诗歌、文学、哲学和不可描述的词藻之中。对一座城市来说,值得纪念的事物太多太多,吉他只能排在这份名单的角落,就像此间一个个热血的少年。 美国嘻哈乐团N.W.A. 2016年入选摇滚名人堂 民谣歌手穿着朴素,用一把箱琴就可以诉出人间的苦难。嘻哈歌手衣宽裤长,却能以更张扬的姿态去挑衅主流文化,而且他们还不觉得音乐里有摇滚元素会让自己变得不嘻哈。但摇滚却总是想霸占鄙视链的顶端、拒斥新兴文化,其结果只能导致自身失去活力,导致已经没有新的乐队能撑起摇滚大旗。你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为“摇滚老了”。 这也是我为什么看到《缝纫机乐队》将摇滚悲情化的时候,会怀有一种复杂的情绪:当一种文化变得顾影自怜,你怎么能指望他们有破坏性、去挑战社会的主流价值呢?难道人们仍在听二十多年前的中国摇滚,仅仅是因为念旧吗? 《缝纫机乐队》忽然让我察觉到,这样腐朽的摇滚文化,在中国已经不再能承担传播吉他文化的责任了。实际上,中国的吉他制造行业、琴行,乃至学习吉他的琴友,都正在成为中国摇滚文化黑暗面的受害者。 当《缝纫机乐队》中的大吉他轰然倒地之时,吉他其实就成了这种摇滚的陪葬品。但是吉他行业的从业者们能否认识到:吉他可以被看作是摇滚乐的象征,但摇滚只是吉他文化的一部分。 吉他作为一种便携的弹唱乐器,陪伴人类经历了无数伟大的历史时刻,吸引那些憧憬爱情、向往自由、追求理想和反抗权威的人们,将吉他放在自己身边。他们这样做并不是因为摇滚乐,而是因为吉他能够在这些闪耀生命光彩的瞬间,成为自己精神世界的冲锋**。 1944年,即将登陆诺曼底的美国士兵 老段最后想说,坚持做摇滚乐是让人敬佩的,没有这些人真诚的创作,《缝纫机乐队》就不可能打动观众。 前一段时间,黑豹乐队鼓手赵明义因为保温杯火了,这有点荒诞。很多人的逻辑是这样的: 年纪越大,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玩摇滚。 问题是,人家TM用你原谅吗? 傻X~ |